Focus

聚焦地科

home / 聚焦地科 / 詳細頁

聚焦地科

聚焦地科2024-07-03

國家級警報把關 科技災防應對解析

【管理學院提供】台灣常見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面對其所帶來的衝擊和損失,應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現代科技應對。中山大學管理學術研究中心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坡地與洪旱組組長張志新研究員,分享如何運用資料科學來預測災害的發生和影響範圍,提前做好預警及準備工作。他強調,數位科技不僅可以在災害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使我們有效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同時也為災害應對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NCDR致力於預測、預警災害並提出調適策略,協助政府強化災害防救作業的效能,進而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數位科技在災害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張志新首先以兩個在NCDR經常被使用的功能來說明,分別是災害情資網及災害潛勢地圖。災害情資網的運作是透過蒐集來自公部門和私部門的各類災害資訊,包括119、110報案資訊、全台攝影機監測、公民回報、社群關鍵字等,經過分析和整合後,不僅能提供給相關機構作為災害預警的依據,也讓民眾能夠及時獲取災害資訊,提高應對災害的效率。此外,他也提到災害潛勢地圖和土壤液化潛勢分布的應用,這些地圖可以幫助民眾在購買房屋前評估潛在的災害風險,避開斷層帶和土壤液化的區域,從而保障未來的居住安全。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應對災害,從而減輕災害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損失。
 
認識災害潛勢的重要性不僅是在災害發生後才採取行動,而是透過建立完整的減災應變計畫、疏散避難規劃、災害預警機制等措施,提高對災害風險的應對能力,培養社會大眾的災害風險意識。除了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外,企業也應將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公司治理中,制定永續發展藍圖。張志新以台積電為例,其永續報告書中詳細分析了實體風險,包括短期旱災和長期水災等。這些評估能幫助企業了解自身及供應鏈上的廠商所面臨的威脅,從而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確保業務運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然而,在減災(短期)和調適(長期)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在應對災害時,常常需要先針對短期風險進行應對,並逐步轉向長期調適策略。雖然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壓力,但在減災和調適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建立更具有韌性的社會和環境。
 
最後張志新以高雄荖濃溪山區閃洪的個案為例,展示數位科技在災害管理的應用。首先對溪流上游段聚落展開環境調查,包括復興、勤和、寶來聚落,以建立基礎環境認知。接著,利用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將實際山區地形建模為三維虛擬模型,該模型不僅能模擬山洪預警、預測溪水暴漲的幅度和影響範圍,還可以結合系統整合展示圖,監控及分析人口數、人流熱點、年齡結構以及淹水程度,為預警提供更精確的依據;同時,該模型也可以被切割為局部展示模型,適用於教育訓練,提高民眾的災害應變能力。透過數位防災,使得公部門能夠事前預警風險、事中制定救災對策、事後快速進行恢復工作,有效減少人員及財物的損失。
 
(公共事務組編修)


管理學術研究中心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張志新博士分享


張志新博士透過荖濃溪個案展示數位防災的應用與決策管理


張志新博士分享如何運用資料科學來預測災害的發生和影響範圍,提前做好預警及準備工作

本文轉載自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連結如下: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5465,r291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