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與永續研究發展司 聯絡人:湯宗達副研究員 電話:(02)2737-7001 Email:tttang1@most.gov.tw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繼2021年8月9日所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WGI)報告後,於2022年2月28日公開第二工作小組「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AR6 WGII)。
IPCC本次系列報告為呈現更合理的全球未來發展路徑假設與氣候模擬,設想情境除沿用溫室氣體排放情境(RCPs)的假設外,更納入了社會經濟發展評估,提出全球性的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IPCC AR6 WGII報告除以領域及區域章節呈現,另亦新增跨領域、氣候韌性發展等章節,以反應調適涵蓋的多元面向。
科技部擔負氣候科學治理基礎的重要角色
科技部在國家推動氣候變遷調適的分工上扮演發展氣候科學及提供氣候推估資料,以利各部門研擬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與措施的角色。本次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因應AR6 WGII報告的公布,彙整國內外科研資訊並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全文請見 https://tccip.ncdr.nat.gov.tw)。
上述報告針對IPCC AR6 WGII報告進行重點摘錄與整理,並同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衝擊的初步推估結果,以協助國人快速且全面性掌握全球氣候變遷可能性影響,與本地氣候變遷衝擊評估情形。
全球氣候的持續變遷危及人類永續發展,需淨零與調適並重
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對人類及生態造成衝擊,且日益明顯。未來這些衝擊將增加並威脅所有國家的永續發展。多種氣候災害將同時發生,且因氣候和非氣候風險相互作用,導致總體風險和跨領域、跨區域風險增加。根據評估,全球127 個已辨識的關鍵風險,在2040年以後的影響將比目前觀察到的高出數倍,未來推估的負面衝擊及其相關的損失與損害,將於全球暖化的過程中加劇。
調適行動將可以減少對人類和自然系統的風險,也強調氣候調適行動的廣度及重要性。整體而言,氣候變遷及其相應的風險強度及頻率,很大程度取決於全球所採的溫室氣體減量及調適作為,全球於接下來10年所採取的社會選擇及行動,將是決定未來能否實現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ce Development)的關鍵因素。
全球變遷下台灣本土風險增加,惟賴妥適調適提昇因應能量
根據科技部團隊的研究,暖化下的升溫將衝擊臺灣農林漁業,升溫2℃ 情境下,水稻將出現明顯減產情形;對高溫敏感的漁產養殖亦會受暖化之影響;對於夏季升溫敏感的高山森林植群,以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為例,預測適合生存的面積將於世紀末減少一半。在公衛與健康方面,埃及斑蚊分布將因暖化向北部延伸,分布範圍也擴增,導致登革熱發生風險增加;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亦將因暖化而增加。
暖化將造成臺灣極端降雨強度增加、侵臺颱風機率降低與降雨型態改變,進而造成旱澇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以淹水為例,初步評估世紀中及世紀末淹水機率皆呈現持平或增加趨勢;在坡地災害方面,以北部與南部特定集水區為例,於世紀中崩塌率呈現持平或略為增加;而集水區的河川流量豐枯差異變大,在春季(2至4月)大致呈現減少趨勢,可能增加枯旱風險。
暖化後颱風強度增加,將增加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同時,在升溫2℃與4℃情境下,臺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分別上升0.5及1.2公尺,可能導致西南沿海地勢較低窪地區的溢淹;不過,以大臺北地區的模擬結果為例,都會地區因有堤防保護,影響相對較小。
兼顧減緩與調適,強化氣候韌性
上述國內外科研分析顯示,未來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除氣候因子之外,亦需同時考量非氣候因子之社會經濟發展等跨領域面向,而不同的升溫情境與社會經濟發展路徑將造成人類與自然系統不同程度的風險。
面對氣候風險的增加,IPCC報告強調全球需要在符合永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的規範下,連結減緩和調適措施以實現「氣候韌性發展」,加強氣候治理與社會發展轉型。
臺灣應持續與國際趨勢同步,一方面朝向淨零目標邁進,並同時強化可保障國土安全與社會發展的調適作為。科技部將持續強化與整合跨領域科研能量,深化氣候變遷科學服務,支援國家氣候行動與政策推動,以建構具氣候韌性的永續臺灣。
註:詳細報告請參閱: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網站(https://tccip.ncdr.nat.gov.tw),詳細內容可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永明研究員/氣候變遷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