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聚焦地科

home / 聚焦地科 / 詳細頁

聚焦地科

聚焦地科2024-07-24

解析海洋碳匯 碳權中心攜手海保署守護環境永續

【碳權中心提供】「2050淨零排放」是全球永續發展共識,企業紛紛搶進自然碳匯碳權商機。其中,由紅樹林、海草床等自然資源組成的藍碳,不僅助益沿海社區營造發展,更提供企業ESG於海洋保育共贏,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合作舉辦「藍碳保育推廣講座暨海洋保育ESG專案說明」,重磅邀請公部門與專家學者分享國內外碳權制度和海洋碳匯課題,交流臺灣在地海洋文化推廣及保育經驗歷程,吸引產官學界近百人齊聚一堂,共同關注臺灣藍碳發展趨勢,攜手企業透過海洋保育行動共創ESG契機。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指出,這次活動舉辦不但開啟藍碳經營及海洋保育的新篇章,也啟動了企業和民間團體之海洋保育ESG媒合方案契機,助益提高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共同響應「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促進臺灣海洋保育與資源永續。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與組長王右仁進一步剖析國際永續發展倡議、國內外碳權制度及碳定價議題,認為企業盡可能減排至最後,將朝向購買碳權或依據方法學執行減量計畫產生碳權,方有機會達到最終淨零目標。因此,建議中小企業應儘早進行碳盤查、擬定碳管理策略,同時了解國內外碳權交易制度相關法令和自然碳匯的趨勢與經營專案內容,才有機會快速跟進淨零減排潮流的步伐。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與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分別以臺灣海草床以及紅樹林的復育現況,分享臺灣藍碳的未來。劉弼仁指出,目前臺灣有3科8屬13種海草,以東沙環礁地區最豐富。海草床生態系統不僅是生物躲避天敵的棲息環境、經濟型魚類孵育地,更具防護穩固海岸、淨化水質等功能,同時亦能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平均碳埋藏率每年更達138gC/m2。但在人為開發的威脅下,估計全球已經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海草,唯有維護整體海草床生態系的健康,才有機會增加海草碳匯。林幸助更表示,在臺灣2050淨零轉型之12項關鍵戰略中,自然碳匯與碳捕捉封存才能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達至淨零。然而,目前碳捕捉封存技術仍在發展中且成本高,自然碳匯較具當今減碳優勢,其中,又以紅樹林藍碳在碳儲總量與碳吸收率上,較森林綠碳效果更佳。林幸助進一步指出,企業若能依循「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將生物多樣性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策略中,將有助企業達到良好的ESG表現。
 
海保署進一步介紹「海洋保育ESG專案」新推出之四大方針15方案內容,以海保署為中介平台,一方面蒐集在地團體海洋保育需求,另一方面媒合企業端挹注經費與資源協助執行,不僅有效保育並復育海洋生態及資源,企業同時也實踐ESG及永續發展目標,達至攜手永續的共好目標。此項行動專案策略說明,吸引現場與會產業界的目光,期待響應公部門海洋保育ESG活動媒合之邀請。
 
此次活動由中山大學碳權中心與海保署攜手辦理,不僅讓各界對於藍碳與海洋保育有深刻認識,亦同時助力公部門推動海洋保育ESG之企業媒合,期許臺灣海洋之永續未來。
 
(公共事務組編修)

 
中山大學碳權中心與海委會海保署合作辦理「藍碳保育推廣講座暨海洋保育ESG專案說明」,吸引產官學界近百人共同關注臺灣藍碳發展趨勢。 海委會海保署署長陸曉筠致詞指出,本次活動開啟藍碳經營及海洋保育的新篇章。
中山碳權中心蔡宏政主任為大家精闢剖析國際永續發展倡議的趨勢。

本文轉載自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連結如下: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7133,r291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