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聚焦地科

home / 聚焦地科 / 詳細頁

聚焦地科

聚焦地科2024-08-12

內在與生態永續共融 中山大學辦IDG臺法行動藝術週

聯合國推動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體現了全球一體相互牽連的生態系統,進而發展出另一種「內在發展目標」(Inner Development Goals, IDGs)倡議,開始正視人們內在價值觀與核心特質對於改善及守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攜手空表演實驗場規劃舉辦「RUBATO!—被偷走的感知與時間:IDG臺法行動藝術週」,結合藝術與科學、包容多元及弱勢族群,同時邀請法國知名編舞家帶領與會者以行動藝術探索感知與時間,共同探討「異身體」進入多重時間與宇宙的奧秘。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引述愛因斯坦「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卻是被時間及空間所限制住的一部分」,與量子物理學先驅普朗克的名言「我們所感受的世界,不過只是浩瀚自然的微小片段」破題,以科學角度談論肉眼不可見,卻時時刻刻影響人們生存環境與健康的氣膠懸浮微粒,並探究不同細胞的生命週期、大腦對時間與五感知覺的運作原理,及內外在影響因素。
 
王家蓁指出,活動名稱中的「Rubato」一詞出自義大利文,意為「被偷走的」,突顯出生命物種對大自然環境感知、與對時間知覺的限制。王家蓁強調,唯有當人們認識五感的運作、與其對於感知環境及和他人關聯的侷限性後,才能更加體會人與環境的深刻連結及一體性,才有機會更理解及包容彼此,以突破既有框架界限,重新構建並共創同理與包容、共生、共融及共榮的永續新生態。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何怡璉與空表演實驗場團隊,則於活動中呈現「五感異聲,礙情中的異身體與人文平權」計畫中的兩項行動藝術表演作品,以「殘廢時光」(crip time)和「可供給性」(affordance),翻轉障礙成為可能性、「異身體」的多重時間。透過空表演實驗場藝術家們的肢體和語言,展示如同氣膠粒子隨著時間變化的現象,探討時間知覺及生命核心。何怡璉表示,藝術創作過程中的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與意義重構(sense-making),正是IDG中強調的關鍵內在發展技能,用藝術翻轉對身心障礙的刻板印象即是關鍵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此次IDG臺法行動藝術週充分展現了IDG中強調的合作 (collaborating) 與共創(co-creation)的寶貴價值,更呼應了IDG中的「行動」(acting),以結合科學與行動藝術的實踐,回應當代人類及地球生態面臨的嚴峻挑戰。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致詞時表示,此活動將藝術與科學互融,同時涵納多元與弱勢族群的內容,以共同推動IDG與生態永續的前瞻作法,展現中山大學理工與人文並重、追求前瞻與創新的治校理念。本次活動也邀請到法國知名編舞家Maylis Arrabit共同參與,用行動藝術走進身體的內在,探討「異身體」時間與空間的精妙之處;同時邀請由高雄市勞工局主辦、一一文創國際文化事業創辦人張慧如策畫的身心障礙藝術家聯展「一起去旅行:逆人生、心風景」,呈現靜態藝術之美。現場展出多幅原生藝術作品,從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不同視角,來認識他們所感知的世界,同時覺察每個人感官範圍的不同與限制。
 
活動主辦人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愛因斯坦與普朗克的名言破題,點出人類感知的侷限性。 「五感異聲,礙情中的異身體與人文平權」計畫中的行動藝術作品—礙人表演,翻轉障礙成為可能性。
透過空表演實驗場藝術家們的肢體和語言,展示如同氣膠粒子隨著時間變化的現象,探討時間知覺及生命核心。 法國知名身障編舞家Maylis Arrabit(左)分享障礙者的美感經驗,解釋如何從時間和感知的角度重新理解「RUBATO」的概念。
活動主辦人與講者及現場參與者綜合座談。 活動主辦人之一的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何怡璉(左)與「一起去旅行」策展者—文創國際文化事業創辦人張慧如(右)。
「RUBATO!—被偷走的感知與時間:IDG臺法行動藝術週」貴賓、講師及參與成員大合照。 國立中山學校長李志鵬致詞時表示,此活動將藝術與科學互融,同時涵納多元與弱勢族群,以共同推動IDG與生態永續的前瞻作法,與「藝文與包容(Artistic & Inclusive)、前瞻與創新(Advanced & Innovative)」的「AI*AI」治校理念不謀而合。
身心障礙藝術家聯展「一起去旅行:逆人生、心風景」呈現原生藝術之美。


本文轉載自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連結如下: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38140,r291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