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影音專區

home / 影音專區 / 詳細頁

活動/演講

活動/演講2024-07-16

【永續的征程】紀錄片發布會暨試映會 活動報導

活動時間:113年7月16日
活動地點:華山文創園區光點電影院

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永續發展的17項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括:消除貧窮、消除饑餓、良好健康和福址、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潔淨水與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等,這些目標跨越人類生存的重要發展面向,也是國家要達成永續發展必需要達成的關鍵里程碑。

上述17項永續發展目標的達成,非一蹴可及,需仰賴社會人文與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而基礎科學的發展與創新,對永續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為了讓政策制定者、企業界、媒體和一般大眾正視基礎科學在社會永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聯合國決定將2022年訂為「國際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YBSSD),期透過各式相關活動,提升全民對基礎科學的重視、促進人才的培育,並培養民眾關心生活周遭科學議題。

為響應「國際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年」活動並彰顯臺灣基礎研究的能量與永續發展的成果,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帶領團隊,規劃了 IYBSSD in Taiwan 的系列活動,呼應「加強科學平權」、「推動科學人才培育」、「深化基礎科學的支持與參與」及「發揮臺灣特色並拓展國際連結」等四大目標。

這一系列的活動理念為「扎根科學、永續臺灣」,意旨透過科學研究的向下扎根與人才培育,以科學行動解決社會重大議題,達成永續發展的崇高理想。活動有三大主軸,第一是專業領域:由基礎科學的學會、組織舉辦論壇活動,以永續發展為議題,促進永續發展目標中所需的基礎科學知識之探索;第二是科學傳播:以大眾為活動對象,透過科普活動提升參與者對科學的認識、增進基本科學素養,使更多人關注基礎科學;第三是國際鏈結:透過有國際組織IUPAP、IUPAC參與的在地活動,增進臺灣與國際間的連結,促使臺灣與國際發展更堅強的夥伴關係。活動項目包含偏鄉科普活動、城市科學節、百位科學家下鄉、全球地磁量測活動、科普演講與競賽、永續發展論壇等,遍佈全臺灣。透過紀錄 IYBSSD in Taiwan 執行團隊規劃的活動及臺灣科學家的故事,剪輯了一部由11個小單元構成的紀錄片。影片以特別的「人」、「事」、「議題」作為內容主軸,每個單元以社會大眾感興趣的「永續主題」或「人物」作為背景,闡述科學家的背景及研究,凸顯基礎研究的內涵與其在永續發展議題上扮演的角色。

這部名為《永續的征程》的紀錄片共約52分鐘,內容涵蓋物理、化學、地質、海洋、天文、生命科學、材料工程、大氣科學等多個領域,匯集了臺灣專家學者長年在野外研究、協助當地學生學習的真實樣貌,也刻劃出科學家的熱情與愛,不放棄每一顆希望的種子,不遠千里、深入偏遠地區施教,並將珍貴的科學教育資源引入資源較欠缺的離島和偏鄉學校。影片內容介紹如下:
 
  • 臺灣的地震研究:臺大王昱副教授研究團隊進行玉里地震研究,呈現臺灣地理特色,並表現科學家與當地學校課程結合,推動環境教育。
  • 臺灣、阿根廷地磁量測計畫:中大楊仲準教授與阿根廷學者一起推動地磁觀測調查,結合全臺灣,包含離島在內的國高中與小學,用手機固定監測、回報地磁數據,教導學生關心環境、支持永續發展。
  • 臺灣的氣候研究:臺大郭鴻基教授、國防大學侯昭平副教授及文化劉清煌副教授對特殊氣候如颱風研究先進,並以馬祖多霧的氣候特色進行科學啟蒙。
  • 天文觀測:中大陳文屏教授攜帶科學儀器至苗栗清安國小進行月相觀測,讓孩子們學習從環境中觀察。
  • 物理科學演示:中大朱慶琪教授呈現在臺灣教育上的投注與投入。
  • 偏鄉科普活動:成大李旺龍教授至南投山區小學進行科普活動,讓基礎科學深入臺灣山地。
  • 從廢材變烏金的永續發展:成大林弘萍教授官田菱角炭的研究,呈現科學家致力改善環境、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願心。
  • 臺東蘇鐵與小灰蝶的困難三角題:臺師大徐堉峰教授在臺東紅葉和蘭嶼蝴蝶的研究,表現科學家樂於分享研究成果、隨時實地教學。
  • 臺灣的珊瑚礁物種與氣候變遷:澎科大李孟芳副教授對章魚和珊瑚的保育研究,呈現科學家深入離島推動科普教育。
  • 臺灣再生能源的研究:臺大林麗瓊院士未來能源科普之行,表現新材料科技創新的方向與成果及臺灣面對未來的優勢。
  • 質譜檢測技術:臺大徐丞志副教授的嘉義女中科普之行,以自身研究成果配合質譜儀原理,顯示生物化學的創新成果。

為宣傳這部意義重大的紀錄片,中心與拍攝團隊「久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共同規劃辦理了這次影片發布活動,期藉由活動吸引觀眾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試映會於7月16日在華山文創園區光點電影院舉辦,當天除了邀請國高中教師、學生與家長共同欣賞影片外,亦邀請紀錄片中的研究團隊到現場設攤、進行科普活動推廣,包括:方解石、偏振片展示、地震測量儀器與無人機展示、癌症檢測平台示範操作、科普遊戲製作、龍捲風生成解說、天文觀測、菱角碳成品展示、蝴蝶標本、活體毛毛蟲、章魚與珊瑚活體展示、解說等,內容相當豐富,也吸引許多大小朋友圍觀駐足、聆聽教授們講解各別的研究與科學知識。由於場外的科普活動非常吸睛,在試映會活動開始前,已聚集大批人潮;為了讓參與活動的朋友可以了解更多活動有趣的內容,場外特別舉辦了集點、打卡送禮物的小遊戲,希望參與者在每個展示攤位都能學習或「玩」到有趣的科學知識。

紀錄片播放完畢後,教授們也分享了研究路上的甘與苦。徐丞志副教授談到利用質譜儀進行乳癌檢測的研究,最初是因為太太得了乳癌的關係;李孟芳副教授原來是一位公務人員,因看到珊瑚白化日益嚴重,了解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毅然投身教育界,並在偏遠的澎湖教授海洋相關知識,期望大家能重視海洋生態的保育;徐堉峰教授說,因為小時候看到蝴蝶、非常喜歡,從此與昆蟲結了不解之緣,開啟了研究昆蟲的道路。徐教授在研究途中發現,臺灣雖有蝴蝶王國的美名,但早期研究權威卻是日本學者,讓他立志要更努力鑽研,現在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蝴蝶專家了。值得一提的是,林弘萍教授進行菱殼再利用技術研究,最初僅是受官田鄉長請託,協助在地農民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難腐化的菱殼,其研究成果不僅減少焚燒製造的空汙,透過菱殼炭化再利用製成各式物品,可用於土壤與水質改善,亦可增加經濟效益。但目前這樣的技術尚未廣為人知,希望經由紀錄片、活動的宣傳能讓更多人了解、應用,達到循環經濟、永續發展的目標。

從紀錄片的播放、研究團隊的分享及現場的科普活動讓人知道科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讓生活更好,需要人類以智慧與努力,透過科技解決各種環境的問題。基礎科學的重要即是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科學,進而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此,良善的循環即是永續發展的宗旨。最後,引述影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地球真的很特別,在太空裡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非常多,但要有恆星給它能量、適當的環境,孕育出了生命,我們要珍惜這一個環境;因為地球如果毀掉又重新來過,生命不一定會再出現,生命如果再出現,可能也不會是我們這個樣子。」

紀錄片於今年九月後,將進行校園推廣活動,相關訊息將於紀錄片活動官網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