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聚焦地科

home / 聚焦地科 / 詳細頁

聚焦地科

聚焦地科2021-12-23

魚群體型大小與空間聚集潛能之關係為駝峰分佈

魚群體型大小與空間聚集潛能之關係為駝峰分佈
臺大海洋研究所謝志豪教授與其碩士生潘若虞,以及臺灣海洋大學郭庭君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魚族群內,聚集潛能與體型之間的關係為駝峰分布。此研究證實體型較小的成魚有較高的群聚潛能,也就是說,當族群量增加的時候,體型小的成魚比大的成魚更易聚集。此發現指出偏好大體型個體的選擇性漁業不只會影響族群的體型結構,更會造成族群的分布改變,故漁業管理應同時考量體型結構及空間結構的重要性。研究成果於九月份發表在重要期刊Ecography。
 
空間分布變異程度對於魚群的穩定性扮演重要的角色。較低的分布變異程度指的是族群分布更平均,可讓魚群在面對區域性環境變動的衝擊時分散風險。而許多因子皆會影響族群的空間分布變異程度,例如,在跨物種的比較研究中已知,擁有不同生活史特徵的物種因有不同的代謝率、環境耐受性和移動能力,而可能呈現不同的空間分佈。然而,對於族群內,體型或年齡與空間分佈的關係,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結論。
 
為了解族群內體型與空間分布的關係,本研究團隊利用自1991至2015年ICES在歐洲北海收集的數據,檢驗九種魚類族群內體型與聚集潛能的關係。聚集潛能以泰勒冪律 “Taylor''s power law, Variance=a*Meanb”的指數 “b” 來表示,說明魚群在空間上的變異程度 “Variance” 會如何隨著魚群平均數量 “Mean” 的增加而改變。研究結果發現:聚集潛能和體型之間呈駝峰分布,而峰值落在平均成熟體長略大之處(圖一c)。此結果代表:體型較大的成魚有較低的群聚潛能,亦即在魚群數量上升時,體型大的成魚能夠比體型較小的成魚在空間上分布的更平均(圖一 a- b),也因此,體型較大的成魚對魚群保持較低的空間分布變異程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結果點出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 偏好大體型個體的選擇性漁業,若導致大體型的個體過度減少,不僅會因弱化母體效應(減少入添量)而降低族群穩定性,亦可能透過改變空間結構破壞魚群的穩定性。因此,在漁業管理方面,應將體型結構和空間結構對魚群穩定的協同效應納入考量,以達到更佳的管理效果。
研究成果全文:
Hump-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ion tendency and body size within fish populations
於2021年9月發表於Ecography:https://doi.org/10.1111/ecog.05575
https://sec.ntu.edu.tw/schinfo_asp/images/epaper/14833_7846.jpg
原文轉載自【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校訊】
https://sec.ntu.edu.tw/epaper/article.asp?num=1500&sn=2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