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賀詩琳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Erin McClymont共同引領國際團隊PlioVAR,發表距今三百萬年前全球氣候變遷事件成果,近期登上具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
近幾十年來全球暖化日益嚴峻,了解未來地球發展趨勢刻不容緩;透過研究地球歷史曾存在過同樣較為溫暖的時期作為借鏡,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中指出,距今約三百萬年前的晚上新世時期便是很好的例子,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我們即將面臨的未來相當。
自2018年起賀詩琳副教授與Erin McClymont教授共同領導國際團隊PlioVAR,匯集來自歐、美、亞和大洋洲等不同研究機構超過30位專家,協力統整與分析目前世界各地已發表的古氣候資料,包含透過多種地球化學分析方法研究跨越過去3.3至2.4百萬年的氣候數據。
在古氣候研究中,學者們透過鑽井船自深海海床取得海洋岩芯材料,分析保存於其中數千至數百萬年的紀錄,重建出地球氣候歷史。然而由於岩芯材料取得過程與後續實驗分析需要大量時間與資源,多數研究僅能聚焦於以單一方法研究單一地點,因此難以獲得對於全球氣候系統的全面認知。為了克服此限制,PlioVAR團隊致力於統整分析全球古氣候數據,探討晚上新世時期極區冰棚、海洋以及大氣循環的變化,成果揭示在此氣候變遷事件中,海水溫度於部分地區較早開始發生轉變(甚至早於冰蓋變化),另外部分區域則完全無受到北半球不斷增長的冰蓋影響。
透過整合全球各地古氣候資料,國際團隊PlioVAR的研究有助於了解不同機制的氣候變遷對全球的影響,並進一步揭示氣候變遷下全球較易受影響之區域。跟據PlioVAR團隊對於三百萬年前氣候變遷事件的觀察,氣候變化的平均值以及幅度在全球不同區域有所差異,顯示全球各地面對氣候變化下的複雜性與區域間的不一致性。此團隊的研究與整合紀錄更可鑑古知今,用以檢驗未來氣候模型的預測,對日漸增加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未來全球氣候劇烈變化提供可能的模擬情景。
該研究由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科學新聞雜誌Eos選為主編精選文章:https://eos.org/editors-vox/marine-sediments-reveal-past-climate-responses-to-co2-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