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最新消息
中心公告
研討會訊息
其他公告
演講公告
新人會議投影片
活動花絮
徵才訊息
關於中心
中心概述
執行委員暨期刊委員
地科領域通訊錄
操作說明
各類補助
國際科技人士短期訪問
國內學術研討會
微議程會議
相關下載
審查結果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圖書期刊
電子期刊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Token補助單篇期刊論文
地區圖書期刊服務
館際合作服務
電子學術資源
活動專區
台灣之夜
論文獎勵
新人會議
意見調查表
聚焦地科
研究成果亮點
領域專欄
統計分析資訊
海外合作交流活動
電子報
電子報
影音專區
研究成果分享
電子學術資訊
活動/演講
微電影
圖書期刊宣傳影片
微電影
首頁
最新消息
關於中心
中心概述
審議委員
地科領域通訊錄
各類補助
國際科技人士短期訪問
國內學術研討會
相關下載
圖書期刊
電子期刊
地區圖書期刊服務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館際合作服務
活動專區
台灣之夜
論文獎勵
新人會議
徵才專區
廠商徵才
個人求職
聚焦地科
研究成果亮點
領域專欄
海外合作交流活動
統計分析資訊
影音專區
研究成果分享
電子學術資訊
活動/演講
微電影
圖書期刊宣傳影片
電子報
English
華信光電將參加日本國際雷射加工技術展 Photonix 2016, 歡迎您的來訪!!
確認
取消
Focus
聚焦地科
home
/
聚焦地科
/ 詳細頁
聚焦地科
聚焦地科
2024-08-16
西北大西洋沿岸鯊魚體內的 「永久性化學物質」
全氟與多氟烷基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是近年來受到高度注目的新興關切汙染物之一,它們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工商業的製造過程與產品之中,時至今日,PFAS已遍及於我們周遭的環境、無所不在。PFAS也被稱為 ”永遠的化學物質(Forever chemicals)”,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難以被分解,在環境中具有高度持久性,可隨著空氣與水進行長距離傳輸。PFAS會被海洋生物吸收,累積在各種微型藻類、浮游生物以及魚類體內,從而進入海洋食物鏈中,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的影響。除此之外,攝食海鮮也會使人類暴露於PFAS之中。然而,目前對於PFAS與海洋生物之間交互作用的相關調查仍然非常有限,可用的資料量亦不夠全面,控制PFAS在海洋生物體內累積與海洋食物鏈中傳遞的影響因子,也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中心李承軒助研究員與國外團隊合作(Stony Brook University, Beneath the Waves, Cape Eleuthera Institute),取得來自紐約海灣(New York Bight, NYB)與巴哈馬群島海域(The Bahamas Archipelago)中多種鯊魚肌肉組織樣本,並建立精確分析方法以量測40種PFAS。這是首次報告西北大西洋沿岸多種不同鯊魚體內的PFAS種類與濃度,同時也藉由這兩個不同的海洋生態系統,對比人為活動如何影響鯊魚體內的PFAS。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7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鯊魚是海洋食物鏈的中高階掠食者,牠們生命週期長,體內易於累積各種汙染物,因此可以記錄並反映海洋生態系是否健康。本研究瞭解鯊魚對於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性,因此是於船側誘捕鯊魚,現場量測其各項生理參數、放置標記,並同時透過活檢(biopsy)方式取得肌肉組織樣本,最後再將鯊魚安全釋放回海中,樣品取得的全部過程中沒有犧牲任何一隻鯊魚。
研究結果顯示,紐約外海的鯊魚體內可以發現更多元的PFAS種類(15種),PFAS總濃度也比巴哈馬海域的樣本高出五倍,反映出沿海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地區,人為汙染物的輸出對於近岸生態系有著強烈的影響。鯊魚體內累積的PFAS主要來自於水與攝食,而兩種暴露路徑的貢獻程度,可能會根據不同PFAS化合物的碳鏈結構而有所消長。PFAS的濃度與鯊魚的體長與性別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超長鏈PFAS(碳鏈 C ≥ 10)與穩定氮同位素(δ15N)及總汞(total mercury)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但僅有在部分的鯊魚物種中觀察到。這暗示著PFAS雖然會累積於生物體內,但它們的生物累積/生物放大方式,與傳統認知的生物累積性汙染物截然不同。將本研究中所量測之數據: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與全氟壬酸 (PFNA),套入歐盟單位目前制定的PFAS每周可耐受攝入量,結果顯示 >84% 的樣本超過建議的規範數值。本研究的結果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數據,期望可藉此令PFAS在海洋環境中的汙染規範、以及食品安全的相關政策,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
圖說:本研究與過去文獻中所報導之世界各地海域不同種類鯊魚中的PFAS濃度。
引用授權聯絡人: 李承軒 /
chenglee@gate.sinica.edu.tw
/ (02) 2787-5868
關鍵字: 全氟化合物、新興汙染物、生物累積、穩定同位素、汞、每周可耐受攝入量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2044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最新研就成果,連結如下:
https://rcec.sinica.edu.tw/index.php?action=researchDetail&id=59
共學實踐淨零行動 中山師生取經日本藍碳發展
上一則
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自然災害專題與海外實察課程
下一則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