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最新消息
中心公告
研討會訊息
其他公告
演講公告
新人會議投影片
活動花絮
徵才訊息
關於中心
中心概述
執行委員暨期刊委員
地科領域通訊錄
操作說明
各類補助
國際科技人士短期訪問
國內學術研討會
相關下載
審查結果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圖書期刊
電子期刊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Token補助單篇期刊論文
地區圖書期刊服務
館際合作服務
電子學術資源
活動專區
台灣之夜
論文獎勵
新人會議
意見調查表
聚焦地科
研究成果亮點
領域專欄
統計分析資訊
海外合作交流活動
電子報
電子報
影音專區
研究成果分享
電子學術資訊
活動/演講
微電影
圖書期刊宣傳影片
微電影
首頁
最新消息
關於中心
中心概述
審議委員
地科領域通訊錄
各類補助
國際科技人士短期訪問
國內學術研討會
相關下載
圖書期刊
電子期刊
地區圖書期刊服務
購買單篇論文補助
館際合作服務
活動專區
台灣之夜
論文獎勵
新人會議
徵才專區
廠商徵才
個人求職
聚焦地科
研究成果亮點
領域專欄
海外合作交流活動
統計分析資訊
影音專區
研究成果分享
電子學術資訊
活動/演講
微電影
圖書期刊宣傳影片
電子報
English
華信光電將參加日本國際雷射加工技術展 Photonix 2016, 歡迎您的來訪!!
確認
取消
Ftopic
領域專題
home
/
領域專題
/ 領域專題 / 詳細頁
領域專題
領域專題
2023-09-27
抗近斷層地震之先進自復位橋柱
—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歐昱辰教授與團隊研究成果
台灣之地理位置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百萬年來菲律賓海板塊持續往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台灣島才得以誕生,但也因此島上地震活動頻繁,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之資料[1],自1901年至2022年間,共發生103次較大災害的地震,其中以1999年921大地震(圖1(a))、2016年高雄美濃大地震(圖1(b))、2018年花蓮大地震(圖1(c))與2022年台東大地震(圖1(d))最為嚴重,在這些大地震的侵襲下,許多公路橋梁產生損壞,特別是位於斷層破裂帶附近的橋梁,且斷層破裂帶附近所測得的地表震動歷時,皆有顯著的近斷層地震特徵。
圖1 台灣著名地震後受損之橋梁照片
Phan等人[6]利用震動台研究近斷層地震對於傳統RC橋柱耐震行為之影響,測試結果顯示,相較於遠域地震,近斷層地震造成橋柱震後顯著較大的殘餘變位,如圖2(a)所示,圖2(b)與(c)顯示NF-1與NF-2試體於試驗結束後呈現顯著之殘餘變位。橋柱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產生較大的殘餘變位,其原因為近斷層地震含有非對稱之高振幅速度脈衝,如圖3所示,造成橋柱單向較大之甩動,進而造成顯著之殘餘變位。
圖2 Phan等人完成近斷層地震對橋柱耐震行為影響之震動台試驗[6]
圖3 典型近斷層地震歷時[7]
日本橋梁震災的經驗顯示,震後的殘餘變位過大,將導致橋梁難以被修復,需拆除重建,因橋梁往往為兩地交通之樞紐,此將造成對交通運輸極大的衝擊,影響災區的復原以及社會的正常運作。本計畫之目的在於發展對抗近斷層地震的先進橋柱,確保近斷層地震下橋梁之安全性以及控制其殘餘變位(震後自復位),以維持震後橋梁之服務性。為降低震後橋柱的殘餘變位,本計畫採用的方法為增加橋柱的後降伏勁度比(Kawashima等人[7]提出後降伏勁度比(a)大於5 %時,能有效降低橋柱殘餘位移,以此作為本計畫研究目標),如圖4(a)所示,以開發新型鋼筋混凝土自復位橋柱(簡稱先進自復位橋柱)。在此橋柱設計中,縱向筋部分除了使用傳統竹節鋼筋之外,另透過配置加入了ASTM 416 Grade 1860 (MPa)之7線高強度鋼絞線,以此作為橋柱的彈性元件,高強度鋼絞線若維持不降伏,可使橋柱在地震力作用下,提供傳統縱向鋼筋降伏後之勁度,降低橋柱震後之殘餘位移,以及提升震後自復位之能力。雖然鋼絞線降伏應力高出傳統竹節鋼筋許多,在柱受大位移時仍可能降伏,因此利用膠帶纏繞鋼絞線,纏繞範圍為柱底向上延伸一段長度,如圖4(b)所示,以避免鋼絞線與混凝土之間產生握裹應力,進而降低鋼絞線之應力。本研究所使用的鋼絞線不施加拉預力,因此在橋柱受側向反覆載重下,鋼絞線會承受反覆之拉壓作用,故其錨定須控制受拉受壓之作動,為此特別開發適用之拉壓錨頭,如圖4(e)、(f)所示,將兩個拉力錨頭以對接形式,固定於擴大鋼板上,擴大鋼板之用途在於輔助混凝土承壓。
圖4 先進自復位橋柱
本計畫完成了先進自復位橋柱的反覆載重試驗,試驗結果顯示,使用無預力鋼絞線的橋柱試體,可使後降伏勁度比(a)自-0.3 %提升至6.4 %,如圖5所示,滿足了有效降低殘餘位移之標準[7](a>5 %),說明了無預力鋼絞線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升橋柱強度與後降伏勁度比,藉由後降伏勁度比的提升,來達到震後自復位之手段。預力用鋼絞線為目前市面上有大規模生產的鋼材中,標稱極限強度最高者,其極限應力可達1860 MPa,其相關配套施工方法與夾具皆為工程界所熟悉,因此具備低成本與實務可行性。除此之外,本研究所開發的先進橋柱,不於鋼絞線上施加預拉力,因此不需要施加預拉力所需設備與人工,相較於後拉預力自復位橋柱,可免除施加預力所產生的混凝土潛變問題。
(a)CCC試體 (b)CSC試體
圖5 傳統橋柱試體與先進自復位橋柱試體之遲滯迴圈曲線
致謝
國科會計畫(編號108-2625-M-002-005-)提供本研究經費之補助,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本研究試驗場地與人力支援,在此一併予以誠摯之感謝。
參考文獻
中央氣象局。
https://scweb.cwb.gov.tw/zh-tw/page/disaster
林呈、孫洪福,「見證921集集大地震---震害成因與因應對策(上)」,民國八十九年
黃炳勳、蔣啟恆、陳彥豪,「美濃地震台86線24號橋震後災害橋梁橫移復位介紹」,木水利 第四十四卷 第三期,民國一零六年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79594
Phan, V., Saiidi, M., Anderson, J., & Ghasemi, H. (2004). “An exploratory experimental study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 effects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Research Report.
Kalkan, E., & Kunnath, S. K. (2006). "Effects of fling step and forward directivity on seismic response of buildings." Earthquake spectra, 22(2), 367-390.
Kawashima, K., MacRae, G. A., Hoshikuma, J., and Nagaya, K. (1998). “Residu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24(5), 523–530.
地科學門近年發展規劃
上一則
人為氣候變遷:剖析、能力精進與CMIP6參與
下一則
回列表頁